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混凝土是谁发明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混凝土是谁发明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砼这个字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是谁创造的?
“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 另外,“砼”的读音正好与法文“BE—TON”,德国“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这样,在建设领域中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是个建筑工程专用字。[
砼这个字最早出现于清代的《辞海》,其创造者不详。
砼是指一种混凝土,其特点是使用水泥作为胶凝材料。
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砼也逐渐广泛应用,并成为当今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回答如下:“砼”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代的《广雅》中,意为“混凝土”。但是,混凝土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古巴比伦和古埃及都有使用混凝土的记录。
在中国,混凝土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唐代的大明宫和北齐的龙门石窟中都有使用混凝土的结构。因此,不确定谁创造了“砼”这个字,但它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砼字的读音和来历?
砼,汉语二级字,读作砼(tóng),混凝土,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经常把混凝土三个字简写为砼。砼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
砼字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1953年创造的。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构形会意为“人工合成的石头,混凝土坚硬如石”,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砼字就是偏旁部首是石,上边人,下边工,组合起来的一个字,意思就是是混凝土的意思,读音和同,彤,童,恫,铜同音。
它的来历是1953年就发明创造了,专门形容混凝土结构材质的东西,据悉国外的一些国家,混凝土的发音带有砼的读音,为了统一,方便交流学习,于是砼字的读音就被确定为tong,TONG。
砼字就是人工石结合起来的一个字,表达的意思也是混凝土,可是读音却和混凝雨没什么关系,和铜同音。这是因为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混凝土的发音带有砼的读音,为了方便以后再国际化工程上的交流,于是砼字的读音就被确定为“tong”了。
砼这个字是1953年才被创造出来,专门用来代替混凝土的。
以前搞工程的时候,没有电脑,所有的设计数据都需要用手写,而混凝土的使用率非常的高,可是混凝土三个字出现频繁,字写起来也麻烦不好写,于是结构学专家蔡方荫就在写混凝土的时候,用人工石来代替混凝土,混凝土可不就是人工制作出来的石头吗?但是人工石只是写起来简单了一点,还是很占空间,所以后来就合成为一个字,就是砼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混凝土是谁发明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混凝土是谁发明的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