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装配式建筑的4个标准?
可以概括为“一 二 三 四 五 十”
1、一个概念:装配率,采用一个指标综合反应建筑的装配化程度,以装配率对装配式建筑的装配化程度进行评价,使评价工作更加简洁明确和易于操作。
2、两种评价:
认定评价与等级评价方式,对装配式建筑设置了相对合理可行的“准入门槛”,达到最低要求时,才能认定为装配式建筑,再根据分值进行等级评价。
预评价与项目评价方式, 在设计阶段可以进行预评价,但不是强制要求,在竣工验收后,可依据验收资料进行项目评价。
3、三类指标:计算装配率主要有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等装配比例。
本标准拓展了装配率计算指标的范围。例如,评价指标既包含承重结构构件和非承重构件,又包含装修与设备管线。再例如,衡量竖向或水平构件的预制水平时,将用于连接作用的后浇部分混凝土一并计入预制构件体积范畴。
4、四大基础: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标准
以控制性指标明确了最低准入门槛,以竖向构件、水平构件、围护墙和分隔墙、全装修等指标,分析建筑单体的装配化程度,发挥《标准》的正向引导作用。
1) 装配率:综合评价大于等于50%
2)主体结构:最低得分大于等于20分
3)围护墙和内隔墙:最低得分大于等于10分
4)全装修:全面实施百分之百
5、五类结构:本标准包含混凝土、钢、木、组合、混合结构的装配式建筑评价。
6、十分差值:在装配式建筑的两种评价方式间存在十分差值,在项目成为装配式建筑与具有评价等级存有一定空间,为地方政府制定奖励政策提供弹性范围。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原则有哪些?
1、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设计方法,满足体系化设计的要求,充分考虑构配件的标准化、模数化、多样化,并编制设计、制作和施工安装成套设计文件。
2、在前期规划与方案设计阶段,各专业即应充分配合,结合建筑功能与造型,规划好建筑各部位采用的工业化、标准化预制混凝土构配件,并因地制宜地积极采用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技术。在总体规划中应考虑构配件的制作和堆放以及起重运输设备服务半径所需空间。
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预制构件(柱、梁、墙、板)的划分,应遵循受力合理、连接简单、施工方便、少规格、多组合,并能组装成形式多样的结构系列的原则。
4、设计中应遵守模数协调的原则,做到建筑与部品模数协调,以及部品之间的模数协调和部品的集成化和工业化生产,实现土建与装修在模数协调原则下的一体化,并做到装修一次性到位。
装配式建筑厂需要什么条件?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及地方标准的规定。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采用模数化、标准化、集成化的设计方法,践行“少规格、多组合”的设计原则,将建筑的各种构配件、部品和构造连接技术实行模块化组合与标准化设计,建立合理、可靠、可行的建筑技术通用体系,实现建筑的装配化建造。
装配式建筑灌浆料材料强度标准规范?
混凝土的各种指标值和相关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能的规定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
2、装配整体式结构中,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级别不宜低于C30,现浇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级别不要低于C20,预制预应力构件混凝土的强度级别不宜低于C40,且不能低于C30。
3、有抗震等级规定的装配式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级别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剪力墙不宜超过C60;其他构件不宜超过C70;
2)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及节点,不能低于C30;其他各种构件,不能低于C20。
4、装配整体式结构预制构件后浇节点处的混凝土,宜选用无收缩快硬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其强度级别应该比预制构件强度级别提升一级,且不应低于30 Mpa。
5、预制构件连接位置座浆用砂浆宜选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水灰比不超0.3),其强度级别应高过构件强度级别,坐浆应密实饱满,厚度不应低于15mm。
6、间接搭接用预留孔孔道灌浆料的性能应满足《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 504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