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岩石被侵蚀的速度,以及岩石被水侵蚀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地壳、上地幔地震波速度层状结构和岩石学解释
- 2、碳酸盐岩侵蚀速率控制机理的分析
- 3、页岩侵蚀速度快还是砾岩
- 4、山体抬升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不同风化速度可封存/排放二氧化碳
地壳、上地幔地震波速度层状结构和岩石学解释
1、地震波速度的地层和岩石学解释:无论从地壳分层角度或岩石学角度看,它们和地震波速度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地壳(Earth Crust):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震波的研究判断,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3、上地壳:平均P波速度为76~98km/s,代表中新生代沉积岩层及中新元古界、早古生代浅变质岩层。中地壳:平均速度为30~49km/s,可能属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基底。
4、一般认为,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一部分,厚度在120km上下。
5、地球的结构可以通过化学和力学两种方式确定。力学或流变学意味着对液态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分为岩石圈、软流圈、中间层、地幔和核心。
6、)据江西永平工业爆破地震浙西(永平—杭州)观测剖面资料,浙西扬子准地台南东边缘部分(相当于常山—诸暨台隆)地壳波速具多层结构:表层:Ⅴp=92km/s,厚15km,为白垩纪和第三纪红层。
碳酸盐岩侵蚀速率控制机理的分析
由此可见,碳酸盐岩本身的结构构造对其侵蚀速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在碳酸盐岩化学溶蚀速率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对物理侵蚀作用的影响作进一步的分析。
前文已述,表面反应控制着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
主要受海平面变化速率和基底沉降速率控制,据此,可以构筑一个理论作用模式,来模拟在各种不同的海平面变化和基底沉降速率的条件下,在碳酸盐台地上不同部位的沉积作用响应,从而对影响碳酸盐岩层序形成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作出定量解释。
根据野外岩溶地质调查、钻井岩心观察和室内实验分析,含不同矿物成分的碳酸盐岩的溶蚀程度依次为: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泥质灰(云)岩、硅质灰(云)岩、泥页岩、硅质岩等。
页岩侵蚀速度快还是砾岩
D 该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砾岩、砂岩、页岩都属于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状构造;三者的区别在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导致组成矿物的颗粒大小不同。
区别 石灰岩和页岩都是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和板岩属于变质岩种类,砾岩比较特殊,它属于底砾岩,30%以上直径大于2㎜的颗粒碎屑。
层间砾岩整合地产于地层内部,不代表任何侵蚀间断。如中国北方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竹叶状灰岩。
山体抬升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不同风化速度可封存/排放二氧化碳
令人惊讶的结果是:在高侵蚀率下,风化过程会释放二氧化碳;在低侵蚀率下,它们会从大气中封存碳。该研究已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这一切的背后是构造和化学过程。
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今天降低20℃;但是,超量的二氧化碳却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座玻璃暖棚里,温度会逐渐升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变化。
温室效应(西班牙语 Efecto Invernadero)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关于岩石被侵蚀的速度和岩石被水侵蚀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