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地壳就是岩石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地壳就是岩石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地壳和岩石圈有什么异同?
地壳和岩石圈是地球内部不同层次的概念,它们有以下异同点:
异同点:
组成物质:地壳和岩石圈都由岩石构成。地壳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而岩石圈是包括地壳和上部部分上地幔的一层固态岩石壳。
不同点:
范围: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壳,位于地表之下,厚度约为5到75千米。而岩石圈则更广义,涵盖了地壳及其下面的上部地幔,厚度约为100千米到200千米。
物理特性:地壳具有相对较低的密度和硬度,其岩石类型多样,包括基性岩、酸性岩和中性岩等。岩石圈在地幔下面,具有更高的密度和硬度,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结构和运动:地壳以地壳板块的形式存在,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及一部分地幔,是相对稳定的岩石层。
区域特点: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而岩石圈则无区域上的明显差异,覆盖全球。
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大陆与海洋地壳结构的差异:从地壳厚度上看,陆壳一般要厚于洋壳,从岩层新老上看,洋壳一般要新于陆壳,因为形成新岩石的大洋中脊在洋壳上。洋壳即大洋型地壳。是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根据地震和重力研究,大洋型地壳与大陆型地壳有根本区别。它的结构总是比大陆型地壳更为均一,自上而下,系由沉积层和硅镁层(5—6km)组成,平均密度为3.0克/立方厘米,缺失硅铝层。一般把大洋型地壳从上到下分为三层:
①未固结的沉积物,在大西洋中平均厚度为1km,在太平洋底厚度仅0.5km。
②固结的沉积物,厚约1.7km,p波速度为5km/秒。
③厚度不到5公里的可能是玄武岩或辉长岩层,其中p波速度为6.7公里/秒。洋壳的沉积厚度在不同的海域也有显著的变化,但镁铁质的第三层却相当均匀,在这一点上与厚度变化甚大的大陆型地壳的硅镁层有很大不同。有人把“安山岩线”作为大洋型地壳和大陆型地壳的分界线。此线的大陆一侧主要是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硅质较多(>50%),为大陆型地壳;而北线的大洋一侧主要是橄榄玄武岩、粗面岩等,硅质较少(
地理为什么岩石圈平均厚度为70~100公里,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公里,如果多一点不奇怪,但多了这么多?
地壳是指地球的固体外壳。是地球最外的一个固体层,即位于地面与莫霍面之间的部分。由岩石组成,其岩石的密度在3.0克/厘米3左右,而整个地球平均密度是5.52克/厘米3,可见组成地壳的物质是比较轻的。但地壳又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为了说明地壳和岩石圈的关系和区别,分别对其厚度、成分、结构等特征加以分析。
地壳在全球的厚度和成分极不相同,结构也不一样。就厚度看,大陆地壳较厚,平均为33公里,高山地区厚度更大,例如青藏高原的厚度在70公里以上,是地壳最厚的部分。大洋地壳较薄,一般厚度在5~8公里,例如太平洋的最薄处还不到5公里,该洋中部是世界上地壳最薄的地方,说明地壳下界面(即莫霍面)也是起伏不平的。
就成分和结构看,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在大陆地壳深度为22公里左右处存在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间断面,即康拉德不连续面,把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含硅73%,铝13%,铁镁共8%,由于硅、铝较多取名为硅铝层,此层成分和物理性质与密度较轻的花岗岩类相似(密度约2.7克/厘米3),又叫花岗岩层,是个不连续圈层。下层含硅49%,铁镁18%,由于镁铁成分增多,故称硅镁层,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平均密度2.9克/厘米3)。因而又叫玄武岩层。
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例如在太平洋中部硅铝层就没有。
地壳表层由于大气、水、生物等作用而形成诸如泥砂、砾石、土壤等松散的堆积物,以及堆积物而形成的沉积岩层。
大陆和海洋之间的岛弧地带及部分大陆边缘地带地壳厚度和成分均具过渡性质。
因此地壳厚度的差异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构成地壳结构的主要特征。
岩石圈则是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所组成。在莫霍面到1000公里深处的上地幔的上部(地面下约60~250公里之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很高,使岩石接近物质熔点处于塑性状态,叫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此层也是个显著的地震波低速层。
人们把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划入岩石圈的范围。可见地壳仅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岩石圈平均厚度为70~100公里,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公里。从人们现在所认识的地质构造现象,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都位于岩石圈内。板块构造理论的单位——板块,即由岩石圈划分而成的不同块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地壳就是岩石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地壳就是岩石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