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地球外壳叫什么?
地球外壳叫地壳。
地壳,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震波的研究判断,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厚达70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壳只有1.6千米厚;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部深海沟的地壳最薄,是地球上地壳最薄的地方。
地壳(Earth Crust),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震波的研究判断,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中文名
地壳
外文名
Earth Crust
别名
花岗岩层、硅镁层
结构
分为上下两层
内里元素
92种元素以及300多种同位素
快速
导航
地壳厚度
内里元素
演化历史
运动
地质结构
地球的坚硬外壳就是岩石圈。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壳(crust)。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大陆地壳较厚,一般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海洋地壳较薄,一般只有一层.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
地壳是地球的固体外壳,是由一层层矿物质构成的,越到深处 压力 越大,温度 越高,那里的物质热的象烧融了的玻璃一样,叫做岩浆,地核相当于煮熟的蛋黄,地幔相当于煮熟鸡蛋的蛋白.
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的区别?
地球内部结构 ◆ 岩石圈 岩石圈的定义为:“地球的刚性外壳层,是由一些能够相互独立运动的离散型板块构成的,概而言之,板块这种组合就成为岩石圈。” ◆ 上地幔 厚度为20~400千米。
地震波速在其内部随深度增加的梯度较小,在60~150千米间,许多大洋区及晚期造山带内有一低速层,可能是由地幔物质部分熔融造成的。 ◆ 过渡层 厚度为400~670千米。地震波速随深度加大的梯度大于其它两部分,是由橄榄石和辉石的矿物相转变吸热降温形成的。
◆ 下地幔 厚度为670~2900千米。目前认为下地幔的成分比较均一。但因处于极端高温和高压环境,地幔岩石呈现为塑性状态。 ◆ 大陆地壳 大陆地壳覆盖地球表面的45%,主要表现为大陆、大陆边缘海以及较小的浅海。
地壳的化学组成以硅铝质为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岩石:一类是地壳上部的相对未变形的沉积岩或火山岩堆积,另一类是已经变形变质的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带。后者构成地球表面的山脉或在地壳深部,前者多在地壳表层的盆地及其边缘。
地壳可以承受强烈的板块构造运动,所以目前能寻找到38亿年前的地壳。 ◆ 大洋地壳 大洋地壳极薄,其上海水深度平均为4。5千米。大洋地壳从上到下由下列三部分组成:a。 海洋沉积物层,平均厚度约为300米,但其厚度可以从零(特别是洋中脊附近)变化到几千米(大陆附近),VP=2,d=1。
93~2。3;b。 镁铁质火成岩,以玄武岩和辉长岩为主,其厚度为1。7±0。8千米,VP =4~6,d=2。55; c。 海洋层,主要是地幔顶部水化作用形成的蛇纹石,其厚度为4。8±1。4千米,VP =6。
7,d=2。95。洋壳的厚度、年龄随距洋中脊的距离加大而变厚、变老。但洋壳的年龄远远低于陆壳,多晚于中生代。 ◆ 古登堡面 1914年,美国学者古登堡(Gutenberg)发现地下2900千米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首先是发现距震中11500~16000千米的范围内存在地震波的阴影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纵波存在一次由13。
6千米/秒突然降低的截面,而横波则突然消失了。后证实这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该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 ◆ 莫霍面 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Mohorovicic)1909年研究萨拉布地区一次地震时发现在地下33千米处地震波的波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