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流层和岩石圈,软流层和岩石圈的位置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软流层和岩石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软流层和岩石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软流层地质意义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软流层和岩石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软流层和岩石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软流层地质意义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大陆之下位置较深。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

软流层和岩石圈,软流层和岩石圈的位置

什么是岩石圈地幔?

地幔(Mantle)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古登堡低速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最近,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地幔的组成除了少数由玄武岩的捕获体获得外,因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以间接的方法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地震波、重力和岩石的刚性和弹性反演,以及实验岩石学研究。  上地幔的组成可以从岩浆岩推知。源于地幔的基性、超基性岩以及金伯利岩等都具有共同的高铁、镁特征,与地震波传播速度也一致,结合地球化学研究,认为上地幔的成分接近于超基性岩即二辉橄榄岩的组成。它经由部分熔融而产生玄武岩浆,剩余的为难熔的阿尔卑斯型橄榄岩。林伍德(Ringwood)认为上地幔的化学成分相当于由3份阿尔卑斯型橄榄岩(橄榄石79%、斜方辉石20%和尖晶石1%)和一份夏威夷型拉斑玄武岩组成。上地幔的理想成分为:SiO245.16%、TiO20.71%、Al2O33.54%、Fe2O30.46%、FeO8.04%、MnO0.14%、MgO37.47%、CaO3.08、Na2O0.51%、K2O0.13%、P2O50.06%、Cr2O30.43%、NiO20.20%。  1914年B.古登堡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测定地核的深度为2900千米,比现代精密测量的结果只差15千米。因此,地核-地幔边界又称古登堡不连续面。

地壳中的软流层是固态还是液态?

1、地壳中的软流层是固态。

2、据地震波的传播可以推测:软流层的物质从总体上看仍是固态的,因为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然而波速的降低又说明该层的物质较岩石圈的岩石要软要热些,这里软硬的差异是冷热的必然结果。

3、所谓“热些”是说物质温度比较接近其熔点,虽未熔化,但其可塑性和活动性却大大增强了;所谓“软些”是说该层的物质有点象儿童玩具中的“橡皮泥”,在较长时间的作用下就可以表现出可蠕动或可流变的性质,既说物质是固态的,但又因为温度较接近熔点表现出可以缓慢移动与对流的特性,这种特殊状态称为“潜柔状态”。

地壳中的软流层是固体,不是液体。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

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位于上地幔与地壳之间,深度一般海洋在60千米以下,陆地在120千米以下,400千米以上。他是岩石在高温高热下与水和气体发生了熔融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流动,所以叫软流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软流层和岩石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软流层和岩石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